【鳴家】田祥平:藏餐之寶——血腸
2024-07-18 20:00:00 聽新聞
去年第一次去昌都前,吳睫院長告訴我有“重慶名師送教入昌”的任務,,征求我愿意去否的意見,,當時沒有一點的糾結,立即愉快地接受了,,路遠、缺氧和高反都無所謂,,因為我父親在50多年前也是一名到昌都建廠的援藏干部,能到父親曾經援藏工作過的高原送教,,是我多年的夙愿,。然后,,飛機飛向青藏高原,,舷窗外的景色太不一樣,,云撲俯在大山上,;大山深處的小城,;留有雪跡的山尖,;高原上像淚滴的湖泊……
今年飛機延誤一小時后,,還是穩(wěn)穩(wěn)地絳落在4400米的昌都邦達機場,,這是第二次參加“重慶名師送教入昌”的活動,,從邦達機場到昌都市區(qū)還要花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到了市里,住在“勝利橋”邊的酒店里,,高反還是如期而至,,嘴唇發(fā)烏頭痛欲裂是最直接的表現(xiàn),吃了李龍梅校長給的頭痛粉,、馬宏校長給的安眠藥,,吸著鋼瓶里的氧氣平靜地睡了第一個晚上,。第二天起床后神清不少滿血復活,,昌都又變得可愛了起來,,天變得非常非常的藍,、云變得非常非常的白。
給察雅縣中學的老師們作了《專業(yè)精神與專業(yè)樣態(tài)———教師與教師的課》的講座后,,送教的任務基本上就告一段落,。每天回重慶的航班都比較早,為了回重慶時離機場近一些,,頭一天晚上四個送教小組匯合在吉塘,,吉塘離邦達機場只有一小時車程,這樣可以避免可能的誤機,。在去匯合地的路上,我們去到了宗沙鄉(xiāng)瑪雅塘草原,,那里正在舉辦“賽馬節(jié)”,,在當?shù)亟小八巫印保次覀兊恼f法也就是“露營”,。
“耍壩子”就是騎馬,、吃喝和跳鍋莊,最讓我著迷的是帳篷下面的藏餐,。有手抓牛羊肉、大塊的土豆,,藏式酸奶、酥油茶和奶茶,,還有驚奇到我的藏族血腸。
藏族血腸是藏族地區(qū)的特色美食,。分為羊血腸和牛血腸。昌都血腸也叫“久瑪”,,是把牛小腸洗凈,,以牛血為主,,內摻米飯,、糌粑粉和切碎的牛肉等,放鹽后灌入腸中,,放入清水中煮熟。煮熟后血腸的顏色黑里透著暗紅,,大別于我們熟悉的廣味和川味香腸,,食用時,,用刀割下一段,,放入口中,。宰羊后,,羊血不單獨食用,在羊血里加入鹽,、花椒調味,,再加九少量的糌粑粉與切成小塊的羊肉混拌,,灌入腸內,用線系成小段,,這就是羊血腸,特色是煮到約八成熟時便起鍋裝盤,,在用刀切開那一瞬間,想象的血水會爆漿流出,,但是沒有,只有汁多綿軟,,然后入口食用。
到昌都吃藏餐時一定會遇到藏族血腸,,真正的藏餐不是在藏餐廳里的精致藏餐,而是“耍壩子”時帳篷下的原生態(tài)餐食,。其實每次遇到藏族血腸時,,同伴們幾乎都沒有下箸,我也是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設才吃下一大段,,同伴們問我味道如何,,我說這就是藏式美味——不碎不渣不脫皮,濃郁而軟嫩,,最主要的是厚膩不柴,,其實個中滋味使文字約顯無力。在異質社會里生存,,最大的挑戰(zhàn)可能是來自飲食習慣的不一樣,。
吃了藏族血腸,我好像變成了高原人,,一頭扎入跳鍋莊的隊伍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歡樂不停,。
圖/文 田祥平
責任編輯:肖啟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