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家】張涌:龍飛天,橋猶在
2020-12-08 10:30:00 聽新聞
趙家怡先生
昨天的巴南,細雨霏霏,。我正在石龍石灘一帶尋訪古橋,,卻得知我的高中老師、著名詩人趙家怡先生竟已于2月3日悄然羽化,,他跌宕精彩的人生戛然定格于92歲,。據(jù)有聲師兄說,本來打算送他到醫(yī)院去邊養(yǎng)邊治療的,,以防冬天出狀況,。可疫情一來,,哪里還敢讓老人涉險醫(yī)院呢,? 因疫情耽誤治療,悲哉痛哉,!
先生號南村詩翁,,別署濯纓人、黃龍生,,江津人,。據(jù)師兄介紹,先生少小過目成誦,,聰敏過人,。早年赴重慶考聯(lián)中,,于舟中背下整本《西廂記》,聞者無不驚嘆,。1947年考入四川大學中文系,,重慶地區(qū)近六百考生唯其一人而已。七十年代浩劫既起,,先生下放山村小學,,日間挑水,夜讀史書,,三年挑水數(shù)千擔,,夜讀《通鑒》幾來回,歷舉國之大難,,嘆民生之多艱,,得詩兩百余,為文脈留傳燈一盞,。撥亂反正后,,先生執(zhí)教江津二中。
我就讀江津二中時,,先生教我們班地理,,同時上其他班的數(shù)學,聽說語文也教得很好,,總之是傳說中的通才,。印象中,那個時候的先生有點胖,,彌勒佛般,。天氣稍熱,先生就執(zhí)大蒲扇一柄,,搖晃不息,。上課從不帶教案,不看教科書,,侃侃道來,,如數(shù)家珍。黑板上信手畫地圖,,幾如原圖,,收獲一地粉絲。
先生的三個子女在恢復高考后一舉考上知名學府,,是遠近傳頌的勵志典范?,F(xiàn)在想來,他們家是別樣的范式,,不可復制,。因為那需要家學淵源,、文脈傳承。 而現(xiàn)在的學子大多缺乏厚實的文化土壤的滋養(yǎng),、缺乏文化情懷,,只是學點知識,所以才有那么多精致利己主義者,,才有那么多有知識沒文化的偽知識分子,、偽文化人。
先生后來調入西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我便多年未曾聆教,。我到江津民盟工作后,知道他和夫人滕耀云老師都是民盟盟員,。于是費盡周折聯(lián)系,,希望能登門拜訪,卻得知那時他住在北京女兒家,。再次見面時,,已經(jīng)是2016年5月4日,我因為主編《重慶民盟》,,到沙坪壩他的家中登門拜訪組稿,。其時先生身體尚硬朗,但清瘦不類從前,,恍如蔣兆和筆下的杜甫。
先生家客廳掛著一畫,、一書法條幅,、一對聯(lián)。畫乃《歲寒三友圖》,,出自著名畫家閻松父手筆,,枝干勁挺,紅梅清冽,。條幅是先生九秩華誕時,,著名詩人、文史學者董味甘先生的賀詩,。對聯(lián)“椿萱并茂樂期頤,;文理齊芳樂永年”,乃重慶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冊先生書寫,?!拔睦睚R芳”是對先生伉儷的準確描述?!袄怼碑斨阜蛉穗评蠋?,全國知名的中學數(shù)學教師,,多年任《數(shù)學教學通訊》常務副主編,退休后研究著書不斷,,2016年以91歲高齡出版《數(shù)學美 數(shù)學思想方法》,。
趙家怡先生與夫人滕耀云
先生則是真詩人。五歲誦千家詩,,十三歲始作《憶江南》,。一生作詩八十年,得詩六千八百首,。惜乎三千首毀于文革,,幸有學生抄存百余。現(xiàn)存詩三千八百首,,有《南村詩詞集》《南村詩詞續(xù)集》存世,。
“為人不拘常格,其詩亦然,。清新典雅,,感情真摯,命意深遠,,不落俗套,,格律用韻謹嚴,不趨時尚,?!奔昂喗樗疲?。有學者來訪,,妄言中國傳統(tǒng)文脈在中國臺灣。既讀其詩,,驚嘆不已,,連稱“前無古人,文脈尚存”,。
想起了巴南石龍場邊的福善橋,,卷拱高矗,斑駁滄桑,。歷170余載,,至今依然傲立如初,傳遞著福與善,,傳遞著鄉(xiāng)愁和文脈,。而先生則以學識、風骨,、才情架起一座詩教之橋,、文化之橋,。先生屬龍。當此萬物萌動之際,,巨龍要放飛詩情遨游天宇了,。所幸,先生用畢生精力架起的文化傳承之橋如同豐碑,,將永遠屹立在我們心中,。
(原載《群言》雜志2020年第六期)
延伸閱讀:
趙家怡(1928-2020),號南村,,又號濯纓人,、黃龍生、天水生,,重慶江津人,。幼讀私塾,十歲考上初中,,后考入重慶聯(lián)中高中部,,1947年考入四川大學中文系。1949年起任教中學,,歷授文理多門課程,,曾任江津中學教導主任。1986年調入西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五歲能誦千家詩,,十三歲作詩詞即有存稿。積稿三千,,惜毀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期間,,幸得詩友傳抄,殘存191首,。期間下放山區(qū)村小做挑水工,數(shù)年間為師生挑水兩萬多擔,。挑水之余作詩數(shù)百,,中有前后落花詩六十首、詠史詩二十六首,、山居雜詩二十四首,、游仙詩十五首等,詩名漸傳,。逆境中竟有青年工人以詩求教者,,始知中華詩教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絕如縷,,其志彌堅,。九十年代退休后,,創(chuàng)作日盛,交游日廣,,國內外詩壇耆宿新秀信函交往唱和者,,竟達數(shù)百,見證了信函傳詩最后的輝煌,。其中有中央文史館孔凡章,,北京吳柏森、魏石山,、趙寶煦,,滬上四老周退密、喻蘅,、田遨,,天津江嬰,福州趙玉林,,廣東徐續(xù),、陳雪軒、陳永正,,蘭州袁第銳,,河南林從龍,武漢成應瑔,,江蘇馬祖熙,、李錫麒,浙江李文蔚,,江西謝幼卿,,湖南劉一禾,安徽汪岳尊,、張溶川,、汪稚青、陶光,,新疆歐陽克嶷,、孫鋼,廣西沙培錚,,四川劉克生,、鐘樹梁、傅承烈,,重慶彭伯通,、董味甘、劉中一、童明倫……以及當今活躍于各地詩壇的孔凡章先生弟子若干……,,余不一一,,見諒。從1970至2002年,,作詩詞2223首,,編為《南村詩詞集》刊行。2003年至2018年又存稿約1800首,,編為《南村詩詞集續(xù)集》,。南村詩翁享年九十二歲,終生浸潤于中華詩教傳統(tǒng),,是最后一代完整接受過傳統(tǒng)私塾教育的中華詩詞傳人,。南村創(chuàng)作詩詞八十年,作詩七千,,存世四千,,堪稱二十世紀后半葉和二十一世紀前期中華詩詞傳承鏈條中的寶貴文獻。
南村先生是當代重慶詩詞界為數(shù)不多的飲譽中國的優(yōu)秀詩人之一,,他為人之正派,、學養(yǎng)之深湛、才思之敏捷,、視野之開闊,、立意之高遠、技巧之嫻熟,,均可垂范后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