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fā)生機 現在的民主村又大不一樣
2025-04-16 06:34:47 來源: 重慶日報




老舊小區(qū)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個重點,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既要保留歷史記憶和特色風貌,,又要解決居民關切的實際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的重要講話
九龍坡區(qū)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qū)是一個老小區(qū),,2022年初啟動更新改造項目并納入全國有關試點,。2024年4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察看小區(qū)改造和便民服務情況,,聽取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為基層減負情況介紹,。
一年來,,民主村社區(qū)有何新變化?
今年元旦,,民主村城市更新二期項目“交卷”,,這也標志著整個片區(qū)的更新改造完工。3月28日,,在民主村二期居民樓下的壩子上,,一群身著絳紅色演出服的老人正在排練,。這支由建設廠退休職工組成的“民主村彭孃孃藝術團”,從最初十幾人的鑼鼓隊壯大為現在擁有合唱,、舞蹈,、走秀等18個分團的大型團隊,成為社區(qū)文化振興的一道亮麗風景,。
“以前排練像‘打游擊’,,現在家門口的壩子就是舞臺!”藝術團團長彭其碧指著民主二村5棟前的排練場地說,。
另外,,總書記關心的老舊小區(qū)電梯問題解決了,民主村首批4棟老樓加裝電梯于去年9月投入運行,;一個連接商圈的閑置地塊,,改造成419個車位的生態(tài)停車場;居民們期盼已久的菜市場即將投用,,新增的綠道連通社區(qū)南北……
“我們特別想請總書記再來民主村看看,,現在的民主村和您上次見到的,又大不一樣了,!”彭其碧說,。
老社區(qū)新模樣
“以前這兒是片危房區(qū),現在像座美術館”
陽春三月的一個上午,,暖陽斜灑在民主村片區(qū)的青石板上,,將橙紅色磚墻映得格外明艷。以前可不是這樣,。過去的民主村是當地有名的“棚戶區(qū)”“城中村”,,道路坑坑洼洼,房屋破敗低矮,。
2022年初,,重慶正式啟動民主村片區(qū)城市更新項目,以“留,、改,、拆、增”的理念推進老舊小區(qū)更新改造,。該項目是全市體量最大,、綜合性最強的城市更新項目之一,分兩期實施,。項目一期于2023年5月完成,,二期也于今年元旦正式亮相。二期涵蓋78棟老舊建筑改造,,新增7500平方米產業(yè)載體,。這片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老社區(qū),,正以16.13萬平方米的嶄新面貌書寫著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生動篇章。
走進民主村,,曾經流淌黑水的泄洪明溝,,已化身建設渠廣場的海綿線性公園;全齡樂園的攀巖墻旁,,年輕人挑戰(zhàn)立體迷宮的身影與銀杏樹下朗誦詩歌的老人相映成趣。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東側核心區(qū)的智慧農貿市場——3層樓的主體采用建筑廢渣再造的環(huán)保板材,,橙紅色外立面與社區(qū)整體風格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以前這兒是片危房區(qū),,雨天漏水,、晴天掉灰,現在倒像座美術館,?!敝貞c市設計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一院院長余水跟進民主村項目5年,這是他20年職業(yè)生涯中傾注最大心血,、跟進時間最長的項目,。
改造的匠心藏在每個細節(jié)里。360平方米的違章建筑拆除后,,原地崛起的“棋妙連廉”成為銀發(fā)族的樂園,;社區(qū)食堂保留著搪瓷碗盛裝的重慶小面,電梯井外立面鑲嵌著居民捐贈的老門牌,;建設者甚至將廠區(qū)光榮榜的老照片拼成記憶墻,,引得銀發(fā)老人駐足辨認。
民主村很民主
“我們提出的建議,,成了實實在在的改變”
在民主村二期一側,,是新建的生態(tài)停車場,419個車位整齊排列,。居民李璉搖下車窗,,與巡邏保安打招呼:“現在停車方便了,中午我都習慣開車回家吃飯,?!?/p>
兩個多月前,他還在為搶車位與鄰居紅臉,,此刻的從容源自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從幾次院壩會上獲悉二期停車難問題后,,九龍坡區(qū)決定將連接商圈的“黃金地塊”——鄰近的實驗二小地塊閑置地改建為臨時停車場。2024年12月30日起,,200余名施工人員晝夜輪班,,多工種穿插作業(yè),,僅用28天便將這片堆滿建筑廢料的空地,“變”為帶充電樁和兩座公廁的生態(tài)停車場,。
民主的“溫度”,,還藏在一小段梯坎的改造故事里。居民吳衡敏,、文英記得去年夏天的一個中午,,暴雨剛過,民主二村5棟前,,居民舉著傘,、圍著民主村社區(qū)黨委書記伍成莉,商議樓棟梯坎坡度和入口方向,。
事實上,,為了十余步梯坎,社區(qū)網格員已經先后11次到現場聽取居民意見,。當天,,伍成莉在民主村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接訪,又有民主二村5棟居民前來提意見,。她不慌不忙地拿出根據居民意見與城市更新公司,、設計師重新設計的整改方案。
“我們在尊重以前走向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完善,,取消單側臺階,,在地勢低的一側設置欄桿?!蔽槌衫蛞灰换貞罕姺从车膯栴},。
在民主村二期改造過程中,九龍坡區(qū)讓居民全程參與家園建設,。一張桌子,、幾把椅子,黨員干部,、設計師與居民代表圍坐在一起,,改造藍圖在一次次院壩會討論中愈加清晰。
通過院壩會,、座談會和入戶走訪等形式,,民主村收集居民意見400余條?!拔覀兲岢龅慕ㄗh,,成了家門口實實在在的改變。”吳衡敏高興地說,。
更讓民主村居民欣喜的是,,2024年10月,隨著九龍坡區(qū)平臺公司,、重慶金瑞智慧生活服務有限公司的入駐,,結束了這片老社區(qū)數十年無物業(yè)的歷史——21名保潔員早晚兩次清掃樓道,8名保安24小時輪值巡邏,,5名項目專員穿梭在網格間協調事務,。居民們每月僅需繳納15元垃圾清運費,就能享受專業(yè)物管服務,。
物業(yè)的入駐悄然改變著生活細節(jié),。82歲的朱玉珍舉著“幸福卡”登上復古電瓶車,,車身“建設廠1953”的燙金字在陽光下閃爍,“憑這張卡,,80歲以上老人能免費坐觀光車,,享受免費維修服務?!?/p>
金瑞公司總經理柳濤的手機里存著三大主題規(guī)劃圖:“愛在民主村”為400多位老人提供免費維修服務,;“夢在民主村”在主題郵局重現“一號信箱”的舊時光;“歡樂民主村”在智慧農貿市場3樓籌備話劇《建設記憶》,。
夜幕降臨,,保安老陳拎著工具箱走進民主二村4棟,熟門熟路幫獨居老人換燈泡,,樓道感應燈將他制服上的反光條映得發(fā)亮——這抹藍色,,成了讓民主村居民安心的底色。
基層減負顯效
“以前天天當‘表姐’,,現在專心當‘跑腿姐’”
下午,,民主村社區(qū)居委會副主任吳曉梅輕點手機屏幕,不到兩分鐘便完成當日工作報表——這個曾讓她頭疼的“必修課”,,自“一表通”上線后,,已簡化成指尖輕觸。
“去年我們社區(qū)要填103張表,,今年只剩13張,!”她笑著說。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更新的網格數據:3669戶居民中,,2400多位老人的健康檔案,、200多位殘疾人的幫扶記錄、230余家商戶的有關信息一目了然,。
此刻,,專職網格員陳容青正穿行在老舊樓棟間,,兜里的智能終端,提醒她今日需走訪5戶獨居老人,。
基層減負的變化始于2024年2月,。隨著“一表通”智能報表系統在全市推廣,九龍坡區(qū)鎮(zhèn)街報表數量從平均412張銳減至73張,,填報時間縮減三分之二,。
陳容青對此感觸很深:“以前天天當‘表姐’,現在終于能專心當‘跑腿姐’,?!?/p>
今年初巡查時,她發(fā)現40棟4樓住戶廚房濃煙彌漫,,通過“數字重慶”平臺秒報險情,,聯動民警、黨員志愿者10分鐘內化解危機,。
一年來,,民主村社區(qū)通過這樣的高效處置累計解決民生訴求1100余件,調解矛盾糾紛60余起,。
社區(qū)干部騰挪出的精力,,化作四方議事的動力。
民主一村24棟一單元加裝的電梯,,正是30余場“四方議事會”帶來的改變,。伍成莉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居民訴求:低層住戶擔心采光,,年輕人要求人臉識別系統,,輪椅老人呼吁增設愛心呼叫鈴。
“加裝電梯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她展示手機里的“五議工作法”流程圖——從居民提議到最終決議的五個箭頭,,串起400多條建議,。目前,24棟有4部電梯投入運行,,另有十余個樓棟的加裝申請正在立項,。
今年2月,伍成莉多了一個新身份——民主村社區(qū)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結合民主村獨特優(yōu)勢,,公司已初步設計了“我當一日‘村民’”沉浸式旅游、“我穿越一次‘建設廠’”電瓶車游覽、“我?guī)б环荨裰鞫Y’”文創(chuàng)產品等策劃,,希望一改往日的政府“輸血”模式,,轉向“自我造血”,以利潤反哺社區(qū)服務,。
高品質生活圈
“老去的建筑會新生,,沉寂的街巷能沸騰”
落日透過油畫教室的落地窗,灑在周正茂剛完成的畫布上,。作為建設廠的“廠三代”,,33歲的周正茂與妻子賈成俊嵐將兩套老房改造成近200平方米的“一角藝術”空間,每月吸引近百人來此體驗油畫創(chuàng)作,。
“藝術不該困在殿堂里,。”周正茂擦拭著從意大利帶回的調色刀,,笑著說,。身后的顧客正品著紅酒彩繪一幅山城夜景。
這樣的多元融合場景,,正在民主村的街巷間蔓延,。牧馬人火鍋店里,33張餐桌飄著牛油香氣,,創(chuàng)始人林龍在后廚與前廳之間穿梭忙碌著,。
“13年前只有15張桌子,?!彼钢鴫ι系睦险掌嬅胬锲茢〉拈T面已變成通透的玻璃房,20名員工過半是回遷的老鄰居,。
在民主村二期的頌金肆RICH咖啡館,,主理人劉子儒調試著新購入的烘豆機。作為“開業(yè)3個月就沖上點評榜首”的社區(qū)咖啡館,,劉子儒從民主村起步,,準備在重慶再開7家分店。
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民主村作為創(chuàng)業(yè)和生活的平臺,。主理人們的“抱團取暖”,讓老社區(qū)煥發(fā)新生機,。
長狗咖啡店主理人封莎的手機群里,,3家咖啡館主正商量周末的聯動活動?!鞍倜變?家店,,但我們賣的是創(chuàng)意。”她邊說邊將客流引薦給隔壁新開的器物店,。
這樣的共生模式在民主村孕育出100多家特色店鋪:油畫體驗館隔壁是女裝買手店,,火鍋店樓上藏著甜品工作室,自助拍攝店的補光燈照亮了老居民樓的拐角,。這些特色店鋪散落在老居民樓間,,滿足周邊居民和上班族的生活需求。
晚飯后,,建設渠廣場的彩燈次第亮起,。遛彎的老人駐足觀看“15分鐘生活圈”規(guī)劃圖——民主村剛被納入重慶市“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試點,將與周邊4個社區(qū)一道,,在1.55平方公里內實現教育,、醫(yī)療、商業(yè)的全域共享,。
當“15分鐘高品質生活圈”的藍圖逐漸清晰,,每個轉角處升騰的煙火氣,都在訴說同一個故事——“老去的建筑會新生,,沉寂的街巷能沸騰?,F在的民主村,真的又大不一樣了,?!币晃痪用裾f。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莎
責任編輯:李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