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大氣的城市風光,,靈動有趣的動物圖像……輕柔的光透過刻花玻璃器皿,晶瑩剔透,、高雅華貴、熠熠生輝,,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這是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藝,。近日,,它在央視《非遺里的中國第二季》一經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南有重慶北碚,北有大連盛道”這是業(yè)內對中國日用玻璃行業(yè)翹楚的贊譽,。其中的“重慶北碚”便是指誕生于重慶北碚的玻璃器皿制作技藝,該技藝尤以精湛的玻璃刻花工藝而蜚聲海內外,。一件普通的玻璃器皿,,因精美的刻花而被賦予了生命,。
北碚玻璃器皿刻花工藝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公元1906年),,后經過幾代匠人的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自成一派,,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與藝術價值,。1951年,北碚玻璃器皿廠成立,,在之后幾十年間,,“北玻”成為全國玻璃成型,、刻花工藝的重要一脈,。鼎盛時廠里員工有2000多人,磨花工就有200人,。
76歲的鄭業(yè)全是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藝重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他十幾歲時就進入北碚玻璃器皿廠當學徒,,在老一輩玻璃磨花匠人的指導下,,他仔細鉆研,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孫正勇是鄭業(yè)全的徒弟,跟著師父學藝幾十年,,如今已是北碚玻璃器皿刻藝重慶市北碚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精雕細磨是一道漫長的工序,,依據(jù)設計參數(shù),孫正勇從大大小小數(shù)十件砂輪中挑選出最佳尺寸,,做著玻璃打磨前的準備工作,。
“呲呲呲,!”伴隨著研磨的聲音,,一個看上去平平無奇的玻璃杯逐漸有了五彩斑斕、凹凸有致的美麗花紋,,就像披上了一件璀璨的外衣,。孫正勇說,,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藝,,尤其突出手工工藝在玻璃制品上的再創(chuàng)造,配合粗砂,、細砂砂輪切削,,使玻璃工藝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
套色玻璃是在透明玻璃上覆蓋一層0.5-1毫米的顏色,,如何使顏色在刻花時更有層次,,砂輪與玻璃表面接觸的角度,以及匠人所用的力度都至關重要,。操作中稍有偏差,,即使是沿線刻磨,,也可能會影響到作品最終的透光效果,,讓玻璃制品的藝術價值大打折扣,。這些火候的掌握,,都是工匠們千錘百煉的結果,。
雕刻是個精細活,像這樣的玻璃杯,,一個成熟的工匠一天也只能刻花5到6個,。全手工雕刻,,凝聚著匠人們的心血和汗水,,也讓它們“身價”倍增。這樣的玻璃杯,,市場售價每個上百元,。
玻璃刻花工藝不僅需要有美術功底,還考驗著刻花者的耐力與體力,。有的花瓶單個重量就達10多斤,,刻花過程中,需要匠人抱著它用砂輪反復磨礪,,每天拿起,、放下的動作就需要重復上百次,一件精刻作品的完成需要15天左右的時間,。
刻花完成后需要進行拋光處理,,拋光是將刻花時的瑕疵、斑塊打磨平整,。拋光后的花瓶在水中清洗干凈,,透過陽光,便會呈現(xiàn)出如水晶般的光澤,。它們“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既可以作為普通百姓家的擺件裝飾品,也曾作為國禮閃耀在國際舞臺上,。
這件名為“重慶風光”的玻璃花瓶60多厘米高,,匠人們花了20天時間完成?;ㄆ可嫌惺瘜氄?、夔門、大足石刻,、重慶大禮堂等重慶地標景點,,極具地域特色。這件作品中,,最見刻花功力的就是均勻的線條。在制作過程中,,稍不注意,,線條就會有粗有細,影響整體效果,。
2013年,,北碚玻璃器皿廠宣布停產,玻璃刻花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風險,。但以鄭業(yè)全,、孫正勇為代表的傳承人們沒有放棄最初的夢想,,如今,他們又聚集到新成立的重慶興北盛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傳承著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藝,。
一件又一件光彩奪目的作品在他們的手中誕生。承載著鄭業(yè)全等老一輩“北?!比饲啻河洃浐吐殬I(yè)榮光的老廠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他們相信,只要有人還在堅持,,這門手藝就會一直傳承下去,,玻璃雕刻之“花”就不會凋謝。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伊永軍/文|
石濤/圖|
劉潤/視頻|
印山紅 李茜 邵煜晟/制作|
李文科 馮珊/主持|
劉顏 王梅/監(jiān)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