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8 期
欄目主持:林楠 編輯:邵煜晟
第 818 期
“1992年,,村里修了高速公路,我們家蓋起了兩層樓,,心里高興啊,,就第一次在樓頂上升起了國旗?!闭劶吧斓某踔?,滿頭銀發(fā)的張廷福至今記憶猶新:“深深感念黨和國家的恩情,,我想讓大家都曉得,是誰讓咱們過上了幸福安穩(wěn)的好日子,!”
如今,,張廷福已經連續(xù)32年、1600余次升起了國旗,。
在張廷福眼里,,32年間,一面面升起的國旗,,不僅見證了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好,,更見證了城市的日新月異,祖國的繁榮昌盛,。
如今,,因歲月更迭而換下的舊紅旗成了張廷福的傳家寶。那一抹抹“中國紅”,,共同講述著一個關于感恩,、堅守與傳承的動人故事。
感恩
“黨和國家,,讓我過上了好日子”
在張廷福的家中,,珍藏著一張泛黃的土地房產所有證,簽發(fā)日期是1952年2月5日,。
“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就簽發(fā)的,,是我們家的第一個傳家寶。有了土地,,就有飯吃了,。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家的日子慢慢有盼頭了,。”張廷福一邊抹平微微卷起的紙邊,,一邊回憶,。
張廷福出生于1944年?!耙话衙?,一家人吃好幾天”“冬天能有件完整的單衣都不錯了”……張廷福的孩提時代,過的都是苦日子,吃不飽,、穿不暖,,睡在樹下,冬天沒有鞋穿,。
新中國成立后,,有了土地的一家人斗志滿滿。播種,、翻墾,、收獲……張廷福一家人的日子慢慢過上路了。
“改革開放后,,務工掙錢,,日子更好了一些?!睆埻⒏Uf,,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他離開村子,,當起了鐵路工人,還修過水庫,。
1984年,,時年40歲的張廷福回到廟壩村任村委會主任,。1992年,,廟壩村通了高速公路。路通了,,張廷福在村里建起了兩層的小樓,。看著日子越過越紅火,,張廷福按捺不住滿心的雀躍:“這要感謝黨,、感謝國家!”
沒過幾天,,老伴陳光秀發(fā)現(xiàn),,張廷福買回了一面五星紅旗珍藏在柜子里。之后,,張廷福又用竹子制作了旗桿,。隔天一早,張廷福在自家窗臺升上了國旗,。
那一年,,張廷福家的樓頂升起了第一面紅旗。從此雷打不動,每周,,張廷福必要升旗,。
1995年,張廷福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了村里的支部書記,,一直在民政、調解等普通崗位工作,,跟老百姓打交道,。
道路上有垃圾,他主動拿起掃帚清理,;誰家需要人幫忙干活,,他主動搭一把手;鄰居之間有了糾紛,,他幫忙調解……如今,,說起老支書,鄰居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見證
“老百姓生活大變樣,,國家越來越富強”
32年來,張廷福家升起的一面面國旗,,不僅升起了希望,,也見證歲月變遷。
32年來,,廟壩村有哪些變化,?
老人坐軌道交通不要錢,逛公園不要錢,;娃兒讀書不要錢,;到處都有交巡警平臺,哪怕空巢也不擔心安全,;出門沒走幾步就有健身器材,;老兩口一起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和農村養(yǎng)老保險,看病能報85%……
“現(xiàn)在的日子好得很,!”說起這些變化,,張廷福笑得合不攏嘴。
2022年6月,,軌道交通4號線二期正式開通運營,,距離張廷福家門口直線距離約一百米的石河清站正式通車。
通車后不久,張廷福帶著老伴和村里的老人們一起乘坐軌道交通去往解放碑,、觀音橋,、洪崖洞等地打卡。
一圈轉下來,,張廷福發(fā)現(xiàn),,重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以前的小樓、破路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柏油馬路;外地人多了,,外國人也多了,,城市越來越包容?!胺旁?0年前,,我連想都不敢想,重慶會變得這么繁華,?!闭f起城市的變遷,張廷福感慨萬千,。
在那之后,,張廷福隔三岔五就會約著“老伙計”們一起出去轉轉。在一次游玩時,,同行的老人不慎在觀音橋附近和大伙兒走散了。沒帶手機,,也記不住家人的電話,,正當她不知所措時,軌道站的工作人員注意到了她,。之后,,工作人員通過一場9號線轉4號線的接力接送服務,將她送回了家,。
張廷福說,,雖然因為疏忽導致一個伙伴走散,但也是這次意外,,讓他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一座重慶城,,很多好心人”,什么是“安全感十足的城市”,。
在張廷福眼中,,變化的還有日新月異的科技。
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國北斗”閃耀星空,“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斗者”號探秘萬米深海,;
從第一輛解放牌汽車駛下產線,到C919國產大飛機平穩(wěn)降落穿過水門,;
從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向往到“智慧城市”高樓林立、跨海大橋橫臥萬頃碧波之上……
說起這些“大國重器”,,張廷福如數(shù)家珍,。
“知道我為啥這么熟悉不?”張廷福眨著眼睛問,,話語中帶著俏皮,。
“因為我愛看新聞,我時刻關注國家的科技發(fā)展,,這是民族的未來?,F(xiàn)在,科技進步了,,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強大,。”談起這些年中國的科技發(fā)展,,張廷福臉上是滿滿的自豪,。
傳承
從“一個人的升旗”到“一群人的升旗”
“背要挺直,手要有力,,眼神要嚴肅……”樓頂上,,張廷福正在教曾外孫如何升旗。他一遍一遍地教,,直到曾孫動作規(guī)范地完成了那次升旗,。
“升國旗看起來簡單,其實有很多講究,?!睆埻⒏Uf。為了規(guī)范升旗儀式,,張廷福還專門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并請教相關專家,。
在張廷福家,,每一面國旗都被當作寶貝仔細珍藏?!皞骷覍?,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百年,、兩百年,,都不會變?!睆埻⒏Uf,。
“爸爸不僅拉著我們升國旗,還要給我們講黨的歷史,,告誡我們‘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前是我和兩個姐姐聽,現(xiàn)在是我們三大家人一起聽,?!睆埻⒏5男∨畠赫f,每次一家人聚在一起,,父親都會帶著他們升國旗,、講黨史。
如今,,張廷福的升旗儀式感染了身邊更多的人,,復盛鎮(zhèn)祥韻社區(qū)的書記程踴也加入進來,當起“護旗手”,。
“老書記身體力行告訴我們,,為什么要感黨恩、聽黨話,,做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每次升旗后,大家齊唱國歌,,歌聲傳出很遠很遠,就像將希望播撒向遠方,?!背疼x說。
不只是在自己家升國旗,,張廷福還被復盛鎮(zhèn)實驗學校聘為“榮譽旗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課外輔導員,給孩子們講國旗知識,。
對張廷福而言,,升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讓我時刻都謹言慎行,,時刻牢記堅持的意義,。這是我和國旗的交流,也是我和自己的交流,?!睆埻⒏Uf。
32年來,,在張廷福的不斷帶動和感召下,,“一個人的升旗儀式”變成了“一群人的升旗儀式”。
張廷福說起心愿,,“但愿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我還能爬到樓頂,升國旗,!”
未來,,他要將升旗這件事一代代傳承下去,讓黨的歷史和紅色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國慶節(jié)這天,,張廷福教曾孫學了一首新歌,,歌聲飄出窗外,飄向遠方,。
“10月1日國慶到,,家家戶戶紅旗飄。馬路上真熱鬧,,咚咚鏘鏘鑼鼓敲,,五星紅旗升得高……新中國的人民個個都自豪……”
陳雨/文
劉潤 楊琦/攝影
廖翊翔/后期
魏薇/設計
林楠/主持